「傳統產業不應侷限於既有框架,我們也能做到像科技廠那樣的高效。」總經理蔡志鴻回憶起參觀友達光電的經驗,深感啟發。他坦言,玻璃製程高度依賴電力,面對電價飆漲與技術斷層,生木必須尋求突破。他認為,科技工廠的自動化製程是最佳效法對象:「我們只要做到科技廠的一小步,對傳統產業來說就是一大步。」
玻璃產業普遍面臨二代接班的挑戰,蔡志鴻接下棒子,更加競競業業,立志將生木發揚光大。
三次轉型,從夕陽產業到專業代工龍頭
生木是逆勢而起的典範,三次轉型均在困境中找到生機。1995年,台灣房地產市場低迷,玻璃需求銳減,但創辦人蔡宗武選擇投資高雄仁武廠房,拓展加工業務。2008年,金融海嘯席捲全球,生木再次大膽出擊,向台糖租下3677坪的現址,為日後擴建產線、引進設備打下堅實基礎。
2020年,COVID-19疫情加劇全球供應鏈壓力,蔡志鴻接班後啟動第三次轉型。他推動數位化改革,導入EMS能源管理系統、RFID物流技術及MES製造執行系統,結合AIoT技術強化產線效率。他指出:「數位優化不是要取代人力,而是讓勞動力轉型為管理力,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。」
數位轉型賦能,提升人效,創造勞資雙贏
生木的數位升級並非一帆風順,尤其智慧化改革需要高額資金投入,效益卻難以即刻顯現,初期甚至遭遇內部疑慮。蔡志鴻分享,透過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所推動的「N世代學苑」的數位培訓,他帶領團隊整理評估效益,並說服董事長與股東支持改革。
「我們從數位工單切入,再利用機聯網提升設備稼動率,目標是創造公司與員工雙贏的局面。」他解釋。如今,這些數位工具已全面優化生木的生產流程,為企業效率與競爭力加分。
生木科技玻璃在董事長蔡宗武(左)領導下奠定良好根基,未來交由總經理蔡志鴻(右)透過數位轉型,實現企業永續。
傳統工藝與數位並行,打造璀璨遠景
彩繪玻璃一直是生木科技的靈魂所在。30年前,蔡宗武因一次錯失大單,毅然決定投身藝術玻璃領域,將傳統工藝融入生產線,奠定生木的品牌價值。即使同行紛紛轉型或退出市場,生木依然堅守,讓藝術玻璃成為企業的重要名片。
「守舊又革新,是我們不變的信念。」蔡志鴻堅定地表示,未來生木將以AIoT和綠能科技為成長引擎,在提升效率與品質的同時,繼續守護傳統工藝,致力於成為玻璃產業的標竿企業。